小學教育心理學知識匯總 第五章 學習的遷移
作者:網站管理員
2015-5-20
第一節 學習遷移概述
一、什么是學習遷移
遷移是學習的一種普遍現象,平時我們所說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即是典型的遷移形式。
學習遷移也稱訓練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
一、 遷移的種類
(一)正遷移與負遷移。這是根據遷移的性質不同,即遷移的效果不同,而劃分的兩種類型。正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負遷移指兩種學習之間的相互干擾、阻礙。
(二)水平遷移與垂直遷移。這是根據遷移內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進行的劃分。水平遷移也稱橫向遷移,是指處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
垂直遷移又稱縱向遷移,指處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
(三)順向遷移與逆向遷移。這是根據遷移的時間順序進行的劃分。如果是前面的學習影響著后面的學習,則稱為順向遷移。逆向遷移指后面的學習影響著前面學習所形成的經驗結構。
(四)一般遷移與具體遷移。這是根據遷移內容的不同而進行的劃分。一般遷移也稱普遍遷移、非特殊遷移,是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態度等遷移到其他學習中去。
具體遷移也稱為特殊遷移,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具體的、特殊的經驗直接遷移到另一種學習中去。
三、遷移的作用
第一,遷移對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第二,遷移是習得的經驗得以概括化、系統化的有效途徑,是能力與品德形成的關鍵環節。
第三,遷移規律對于學習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關的培訓人員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第二節 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
一、早期的遷移理論
早期的遷移理論主要包括形式訓練說、相同要素說、經驗類化說與關系轉換說等。
(一)形式訓練說。形式訓練說認為心理官能只有通過訓練才得以發展,遷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訓練而發展的結果。
(二)共同要素說。桑代克等人發現,經過訓練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動地遷移到其他方面,只有當兩種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時才能產生遷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與反應的聯結,相同聯結越多,遷移越大。
(三)經驗類化說。賈德的經驗類化理論強調概括化的經驗或原理在遷移中的作用。
(四)關系轉換說。格式塔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遷移產生的實質是個體對事物間關系的理解。強調學習者的認知因素在遷移中的作用。
二、現代的遷移理論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提出認知結構遷移理論,認為任何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有意義的學習中一定有遷移。繼奧蘇伯爾之后,研究者對遷移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探討。
第一種觀點強調認知結構在遷移中的作用,但對認知結構的解釋各不相同。
第二種觀點強調外界環境與主體的相互作用對遷移的影響。
第三節 遷移與教學
一方面,使學生產生最大程度的遷移,這是有效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另一方面,真正有效的教學又必須依據遷移規律。教學中應該充分考慮影,向遷移的各種因素,利用或創設某些條件,以促進遷移的產生。
一、影響遷移的主要因素:(一)相似性;(二)原有認知結構;(三)學習的心向與定勢。
心向與定勢指的常常是同一種現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動而又指向該活動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
二、促進遷移的教學
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有賴于教學,促進遷移的有效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精選教材;(二)合理編排教學內容;(三)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四)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