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綜合素質考試復習資料:1.1教育觀
作者:網站管理員
2015-5-18
第一章 職業理念
第一節 教育觀
一、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010--2020年)公布,在指導思想中有這樣的表述:“把以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資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綱要》把國家教育的戰略主題確定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
(1)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人國民教育全過程。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堅定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學生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良好品質。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加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切實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
(2)堅持能力為重。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
(3)堅持全面發展。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堅持文化知識學習與思想品德修養的統一、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統一、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加強體育,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確保學生體育課程和課余活動時間,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加強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在幼兒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的緊迫任務是走向素質教育。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在教育部頒發的《全社會都要關心和支持教育事業》、《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幼兒園工作規程》等一系列文件中,為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幼兒教育工作者和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學前教育迅速發展的今天,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是幼兒教育的核心和改革的方向。
(一)樹立正確的辦園目標
辦園目標是幼兒園各項工作的綱領。要樹立正確的辦園目標,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素質和素質教育。素質就是指人在后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基本素質品質結構。包括人的思想、知識、身體、心理品質等。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教育。
素質教育有三個主要特點,一要面向全體;二要全面發展;三是創新。根據素質教育的特點,結合幼兒園的實際情況確定辦園目標,把幼兒園辦成啟智、創新、培養興趣的樂園;教育教學改革的實驗園。明確的辦園目標,為幼兒園的各項工作、孩子的發展、教師的保教和教育教學、領導的管理指明了方向。
(二)轉變觀念,達成共同認識,是推動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
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對于基礎教育來講,走向素質教育是一項大政”。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人才觀。
1,兒童觀。在教育幼兒活動中,從領導到教師,首先要樹立幼兒是“人”的觀念,要學會認識兒童,尊重幼兒,做孩子的朋友。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個性差異,相信幼兒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幼兒雖然年齡小,但他們同樣有著豐富情感,是真正的人。
2,教育觀。在教育過程中,孩子是主體,是我們各項活動的主角。在教育幼兒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幼兒教育不等同于幼JLN教育,孩子發展是需要社會、家庭、幼兒園等三方面的力量。傳統的課程觀是有語言、計算、音樂、美術、常識、體育六大學科的教學內容,而現代的課程觀,它不僅包含六大學科五大領域,而且包含著影響幼兒發展的一切因素(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情感需要、個性發展等1。都可視為課程,在實施課程教學活動中,重視過程中孩子的發展,而不是結果。只有樹立了全面的課程觀,才會培養出各類的人才。
3,人才觀。傳統的人才觀認為專家、學者、研究生、博士是人才,而普通勞動者則為庸才。狹隘的人才觀,使我們傳統的幼兒園教育以造就少數精英為目標,為少數人服務。幼兒園一小學一中學一大學,一切只是為了考試,上大學,入小學要考什么知識,什么就是教學重點。重教輕保、重上課輕游戲,忽視了幼兒園是保教合一的教育機構。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而現代人才觀則認為學者、博士、研究生為英才,大批在社會各行各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勞動者都是人才。每個人有不同的個性、特點、特長,充分發揮其特長,則是人才得到真正的利用。每個孩子都是一棵即將成長的樹,樹與樹不同:各有特長、各有千秋,關鍵是看我們的栽培者如何充分發揮其特長,使之成為人才。這才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因材施教。
(三)教師的整體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是幼兒全面發展的前提
國務院批轉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的跨世紀園T-E程已全面啟動。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是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全面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理清思路,勇于改革,抓住本質,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幼兒園作為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學校教育的基礎階段,是“為人生做準備”的教育階段。
1,以科研為龍頭,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
2,優化一日活動,讓幼兒全面發展。幼兒園的一日活動由教育活動、游戲活動、生活活動組成,優化了孩子一日活動,促進了幼兒全面發展。
3,勇于創新,大膽改革,加強對教育教學的管理。堅持因材施教,全面發展,共同提高。創造適合每個幼兒的教育,促進每個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有所提高。通過教育活動的創新和發展,教師需在以下幾方面得到充分的發展:
(1)教師的教育觀念的轉變:體現尊重孩子、以鼓勵為主、以賞識教育為主的教育思想。(2)面向全體幼兒。注重教育教學的全面性。
(3)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組織教學活動。
(4)多方面選擇教育教學內容,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
(5)在活動中滲透品德教育的內容,培養孩子良好的素養。
4,構建一片創造的天地。
5,打破游戲傳統活動形式,融保育于游戲之中。
三、幼兒教育作為人生發展的奠基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特點
0~6歲這一年齡階段孩子的記憶力是超乎人們想象的,相當于成人的200%。人的大腦在這一年齡階段的發展也是相當的迅速。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總則中明確指出:“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
(一)幼兒時期是智力開發的最佳期
美國心理學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對一個18歲的孩子達到的正常智力水平來說,其中50%的智力是4歲以前獲得的,30%是4—8歲獲得的,20%是8~18歲前獲得的。
美國生理學家的研究也表明,幼兒是大腦生理發展的最快時期,一個成年人腦重約為1400克,其4歲時約為1000克,8歲時約為l300克。
日本學者木樹久一指出,兒童潛在能力遵循一種遞減的規律,即生下來具有100分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一出生就進行教育,可以成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從5歲開始教育,只能成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從10歲開始,就只能具有60分能力的人。
由此可見,幼兒大腦發展速度之快。在兒童智力迅速發展的時期,早期教育的作用也特別大,因為智力與教育以及社會環境是密切相關的。若在這個時期內,對孩子用正確的方法施以適當的早期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幼兒時期是人格健全的關鍵期
幼兒教育對人的個性品質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幼兒時期。孩子的個性品質開始萌芽并逐漸形成。這時孩子的可塑性強。自我評價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長、老師的評價來評價自己。家長、老師說“好”,就是“好”。家長、老師說“壞”,就是“壞”。若在這個時期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好好引導,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對其一生都有重要影響。相反若在這個時期形成~些不好的個性品質或行為習慣,以后就很難糾正。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幼兒是接受社會化教育的最佳期,父母只要能真正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努力學習一些教育子女的心理學知識,那么他們教育子女就能達到最佳水平,倘若家長錯過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期,那么教育子女的效果就要差很多。
(三)幼兒時期是性教育的關鍵期
3歲左右的孩子。正處于一個特殊的性心理發育階段,心理學上稱為“性蕾期”。如果男孩把自己看做是女孩,在打扮、舉止、表情上模仿女孩,就成為女性化男孩。如果女孩把自己看做是男孩,在打扮、舉止、表情上模仿男孩,就成為男性化女孩。這稱為性角色畸形。
國外的研究指出,幾乎所有的要求手術變為女性的男性異性癖患者,其幼年均有女性化行為,大約有2/3的男性同性戀者,其幼年就有女性化行為,大約有一半的異裝癖者,幼年時就喜歡著女裝。上述研究表明,成人的性變態與兒童的性角色畸形之間有明顯的對應關系。
必須強調,性角色畸形這一心理偏差,與孩子今后的戀愛、婚姻、家庭和諧、幸福美滿。關系甚大??傊?,幼兒時期是智力開發、人格健全、性教育的關鍵期。在幼兒教育上,主要是引導幼兒正確的思維方式、培養良好的學習心態,來應付以后學習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所以,幼兒教育是決定。
毅力和勤奮,使其以專注的精力、忘我的精神從事這項活動。
當前,幼兒園的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正向著綜合化、生活化、游戲化、多樣化的方向邁進。課程也更注重教育的個性化,更注重隨機教育和生成教育。新的課程觀對于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不僅要成為幼兒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更要成為研究型的教師。
作為課程的實施者。要想讓課程開展得更加深入有效,應更加關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及時地支持、引導,以生成出更多更有價值的活動。那么我們該如何捕捉、挖掘和發展幼兒的興趣呢?
一、及時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并正確引導他們進行觀察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提供適當的引導。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孩子們由于缺乏知識的經驗,對于有些小動物他們并不了解,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興趣還是極高的。有些老師在看到小朋友圍在一起找或看小動物時,可能會說:“你們不要圍在那里。走過來!”這種做法根本就沒有顧及他們所做的事情,泯滅了孩子對小動物的探索興趣。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教師發現孩子們在自由活動時觀察小動物,不應去打擾他們。應順應、支持幼兒提出的問題和疑問,正確引導他們,及時抓住這一個教育契機生成科學教育活動,傳授給他們一些關于動物的簡單知識,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尊重和接納每一個幼兒的觀點、興趣、探索、發現和解釋
幼兒的觀點和興趣常常與教師不同,接納和支持幼兒的興趣和觀點會使幼兒有安全感。例如。教師認為蚯蚓很丑陋,但幼兒卻很喜歡,樂于探究。那么,教師就應該接納和支持幼兒的興趣、想法和做法,為幼兒提供他們需要的工具,擴展他們的經驗。幼兒原本也是最誠實、最尊重客觀現實的。如果在心理安全的探索環境中,幼兒作出的回答和解釋會真誠地來源于自己對事物的真實感受。
三、發展孩子們實際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發現蚯蚓的事件,也是孩子們用語言進行交往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他們善于發現,他們會對新看到的事物刨根問底,進行討論和猜想,在自己解決不了的情況下再來請求老師幫忙。孩子有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應鼓勵、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究找到答案。
四、教師要不斷充電。擴大知識面
教師有時可能不知道答案,但不能不懂裝懂。以免給幼兒錯誤的概念。自己不知道沒關系,但對幼兒要有積極的態度和行為。鼓勵幼兒。并盡可能和幼兒一起通過查閱書籍來解答問題,使幼兒了解這種獲取信息的有效渠道。其實。面對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時,作為老師也是為之興奮的??墒钱斃蠋煬F有的知識經驗也不能解答小朋友的問題時,加強自身的文化知識就變得非常重要。老師要多看一些書籍。多了解一些科學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回答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傳授給孩子正確的信息。同時,教師對于那些自己害怕的小動物,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礙。
總之。孩子的生成無時不有,他們的生成來自于自身的興趣、需求、知識、經驗的積累。我們要關注幼兒的興趣。傾聽幼兒的熱點話題,學會捕捉發生在幼兒身邊的敏感性問題,及時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調動幼兒自主嘗試探索的積極性,使幼兒模糊的經驗變為正確的經驗。同時,我們要向孩子展示大自然神奇的一面,激起孩子的疑問,挖掘有價值的內容,鼓勵孩子積極探索,保持孩子心中的好奇。但反思過去,有太多教育契機都被我們錯過了,失去了許多真正體現教育價值的好時機。
因此,為了幫助幼兒獲得更大的發展,我們應努力增強自身“捕捉幼兒興趣”的意識,有一顆細致觀察孩子的心和一雙善于捕捉教育契機的眼睛,及時去發現有教育價值的點點滴滴,真正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讓孩子們學習得更快樂!